最终朱瞻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,自己刚刚登基父亲的决定不能轻易更改,所以他派人去存放大明宝钞的库房整理回收回来的宝钞,表面上说要销毁已经被损毁的宝钞,但实际上除了损毁的之外,品相较为完好的就直接拿出来使用,重新投入市场,印制宝钞尚需原料和时间,朱瞻基的这一做法连这些都省了,朝廷使用宝钞的代价更低了,此后朱瞻基在位期间曾多次派人去库房捡取能使用的宝钞,以弥补国用的不足。而这样做的危害也是巨大的,这明显违背了经济规律,宝钞的价值一贬再贬,每石大米从永乐年间的三十贯涨到六十贯,再到七十贯,某些地方甚至达到一百贯,大明宝钞在宣德年间的贬值速度远远超过此前的洪武、永乐两朝。
并且由于朱瞻基将旧钞投放市场使得民间对宝钞的信任进一步降低,不少地方只收新钞而拒收旧钞。朱瞻基的做法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从他开始即使有朝廷禁止金银交易的禁令,但民间金银交易仍然是屡禁不止,最后的结果是朝廷彻底放弃了,法令也逐渐放宽。首先,洪武年间私自用金银交易是死罪,永乐年间改为流放,到了宣德年间进一步减轻,只需要罚宝钞就行,这几乎就是没有惩罚。其次,朝廷虽然重申禁止金银交易,但也明白大势所趋,因而允许民间可以用实物进行交易,等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,朝廷连金银的禁令也不再提了,睁一眼闭一眼地让民间使用金银。